母乳不够怎么办?权威追奶攻略,科学提升泌乳量,新手妈妈必看!165


母乳喂养 追奶:解锁您的泌乳潜力

亲爱的妈妈们,当您沉浸在初为人母的喜悦中时,或许也曾被一个共同的焦虑困扰:我的奶水够宝宝吃吗?看着小宝宝嗷嗷待哺的模样,再摸摸似乎“空空如也”的乳房,担忧和自责便油然而生。别担心,您不是一个人!“追奶”——这个听起来有点像“追赶”的词,正是许多新手妈妈在母乳喂养旅程中都会面临,并需要积极应对的挑战。今天,作为您的中文知识博主,我将带您深入了解“追奶”的奥秘,分享一套科学、系统且实用的追奶攻略,帮助您重拾信心,成功提升泌乳量,让宝宝享受充足的母乳滋养。

第一章:追奶前的“自我评估”——您的奶量真的不够吗?


在开始追奶之前,我们首先要排除一个误区:很多时候,妈妈们认为奶量不足,仅仅是“感觉”上的。了解宝宝是否真的吃饱,比您乳房的饱胀感更重要。

真正的奶量不足信号:
宝宝体重增长缓慢:这是最重要的客观指标。新生儿在出生后最初几天会生理性体重下降,但通常会在7-10天内恢复出生体重,之后每周平均增重125-210克。如果宝宝体重长时间不达标,需要引起重视。
尿量不足:宝宝出生5天后,每天应该有6-8次或更多次的湿尿布(尿布重而湿)。
大便量少且颜色异常:新生儿前几天的胎便过后,之后的大便应为黄色、稀糊状,每天3-5次或更多。如果大便量少、颜色深,可能是摄入不足。
宝宝表现:宝宝吃奶时吞咽声少,吃完后仍哭闹不安,或很快又表现出饥饿,但排除胀气、不适等其他原因。

容易混淆的“假性”奶量不足信号:
乳房变软:随着泌乳的建立,乳房会从最初的饱胀硬邦邦变得柔软,这代表身体正在适应,而非奶水变少。
宝宝频繁吃奶:新生儿胃容量小,且母乳易消化,因此每1-2小时吃一次奶很正常,特别是猛长期(如3周、6周、3个月),宝宝会更频繁地吃奶以刺激泌乳,这正是“追奶”的好时机。
宝宝吃奶时间短:有些宝宝吸吮效率高,10-15分钟就能吃饱。
吸奶器吸出的量少:吸奶器吸出的量不能完全代表宝宝亲喂时的摄入量,宝宝的吸吮效率远高于机器。

如果您经过评估,认为确实存在奶量不足的情况,那么恭喜您,接下来我们将进入真正的“追奶”环节!

第二章:追奶的核心策略——“供需平衡”是王道


母乳喂养有一个最核心的原理:供需平衡。您的身体会根据宝宝的需求来生产奶水。宝宝吃得越多,移出乳房的奶水越多,身体就会收到信号,认为“需要生产更多”,从而增加产量。因此,追奶的核心就是——“频繁且有效地排空乳房”。

策略一:频繁有效亲喂——最天然的追奶方式


对于大部分妈妈而言,亲喂是追奶的首选,也是最有效的途径。

按需哺乳,不限次数:不要看时间,要看宝宝信号。当宝宝有寻乳、吸吮手指、嘴巴动等信号时,就应该喂奶。特别是夜间,泌乳素水平更高,夜间喂奶或吸奶对追奶至关重要。新生儿平均每天喂奶8-12次或更多。
确保正确衔乳:错误的衔乳是导致奶量不足的重要原因。宝宝含住的应该是乳晕大部分,而不仅仅是乳头。下巴紧贴乳房,嘴巴张大如鱼嘴,下唇外翻。正确衔乳才能高效移出乳汁,有效刺激乳房。
观察宝宝吞咽:确保宝宝在有效吞咽,而不是空吸。您会听到“咕咚咕咚”的吞咽声,看到宝宝下巴有节律地运动。
双侧乳房充分刺激:每次喂奶时,先喂一侧直到宝宝放开或吸吮减弱,再提供另一侧。下次喂奶时,从上次喂的第二侧开始。
皮肤接触(Skin-to-skin):多与宝宝进行肌肤接触,不仅能增进亲子关系,还能刺激催产素分泌,帮助乳汁更顺畅地流出。

策略二:高效吸奶器辅助——加速泌乳的利器


对于无法亲喂或需要更快提升奶量的妈妈,吸奶器是强大的辅助工具。
吸奶时机:

产后尽早开始:如果宝宝无法及时亲喂,产后6小时内开始吸奶,模拟初乳。
亲喂后吸奶:在宝宝亲喂结束后,立即使用吸奶器对两侧乳房进行10-15分钟的排空。这会给身体一个“宝宝没吃饱,需要更多奶”的信号。
两餐之间吸奶:在宝宝两餐之间进行吸奶,或者增加一次午夜吸奶。
模拟宝宝猛长期:可以尝试“Power Pumping”(大功率吸奶法):吸奶10分钟,休息10分钟,再吸奶10分钟,休息10分钟,最后吸奶10分钟。每天进行1-2次,持续几天,能有效模拟宝宝的猛长期,达到快速追奶的效果。


选择合适的吸奶器和吸力:优先选择双边电动吸奶器,医院级吸奶器效果更佳。确保吸奶罩杯(喇叭口)尺寸合适,既不压迫乳头,又能有效包裹乳晕。吸力调节以舒适为宜,并非越大越好,过大的吸力反而可能损伤乳腺。
“手挤压”辅助:在吸奶器工作时,用手轻轻按摩和挤压乳房,特别是乳房深处,有助于将深层乳汁移出,提高排空效率。

第三章:营养与水分——给您的身体“加油”


生产乳汁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和水分,因此,均衡的饮食和充足的水分是追奶成功的基础。
充足饮水:母乳中80%以上是水。每天至少喝2000-3000毫升的水,包括白开水、汤水、粥水等。每次喂奶或吸奶前、后都建议补充水分。
均衡饮食:无需刻意进补,但要保证营养全面。多摄入富含蛋白质(鱼、肉、蛋、奶、豆制品)、全谷物(燕麦、糙米)、新鲜蔬菜和水果的食物。适当补充健康脂肪(坚果、牛油果)。
催乳食物(并非神药):

汤水类:各种肉汤、鱼汤、豆浆等。但请注意,汤水本身并不直接“生奶”,而是提供了水分和营养,心理作用也很大。
谷物类:燕麦、小米、糙米等全谷物。
中草药:如通草、王不留行等,可在专业中医或催乳师指导下谨慎使用。
蔬菜:如茭白、莴笋等。

重要提示:任何催乳食物都只是辅助作用,不能取代频繁有效的排空。每个人体质不同,效果因人而异。切勿盲目大量食用,导致消化不良或上火。避免一些可能回奶的食物,如韭菜、麦芽、薄荷等(同样,效果因人而异,无需过分焦虑)。

第四章:精神与休息——身心同调,事半功倍


压力、焦虑和睡眠不足会直接影响泌乳。泌乳素和催产素这两种关键激素,都对妈妈的情绪和休息状况非常敏感。
充足睡眠:尽可能抓住一切机会休息,哪怕是20-30分钟的碎片化小憩。让家人帮忙分担夜间照护,或在宝宝睡觉时跟着小睡。
放松心情,缓解压力:

接受不完美:母乳喂养是旅程,不是竞赛。不必追求100%纯母乳,混合喂养也很好。
寻求支持:与伴侣、家人沟通,让他们理解并支持您的追奶过程。加入母乳妈妈社群,与其他妈妈交流心得,获得情感支持。
适当转移注意力:听音乐、看书、冥想、进行轻度运动,都能帮助缓解压力。
相信自己:您的身体是为母乳喂养而生的,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。


保持舒适的喂养环境:在安静、温暖、舒适的环境中喂奶或吸奶,有助于放松身心,促进催产素分泌。

第五章:常见误区与注意事项——少走弯路


在追奶过程中,还有一些常见的误区和注意事项,希望能帮助您少走弯路。
误区一:月子里吃得越多奶水越多?

正解:产后头几天过度进补,反而可能导致乳腺管堵塞,形成乳腺炎。建议清淡饮食,逐渐增加营养摄入。
误区二:我的奶水很稀,是不是没营养?

正解:前奶(稀薄)和后奶(浓稠)都是母乳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前奶富含水分和乳糖,解渴又提供能量;后奶富含脂肪,提供饱足感。稀薄的奶水并不代表没营养,宝宝需要前奶和后奶的完整摄入。
误区三:必须找催乳师才能追奶成功?

正解:催乳师可以提供专业的乳腺疏通和按摩服务,对有乳腺堵塞的妈妈有帮助。但核心的追奶原理仍是“频繁有效排空”。选择正规、专业的催乳师,并将其视为辅助手段,而不是唯一途径。
误区四:追奶越快越好?

正解:追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,需要时间和耐心。通常需要几天甚至几周才能看到明显效果。过于急躁反而会增加焦虑,影响泌乳。
何时寻求专业帮助?

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,您的奶量仍无明显改善,或者您对追奶过程感到非常困惑和无助,请及时寻求专业国际认证泌乳顾问(IBCLC)或医生的帮助。他们会根据您的具体情况,给出个性化的指导。

总结:追奶是一场爱的马拉松


“追奶”的旅程,就像一场爱的马拉松,需要您的耐心、坚持和智慧。它不仅仅是关于泌乳量的提升,更是关于您与宝宝之间亲密连接的加深,以及作为母亲自信心的重建。请记住,即使您的奶量不足以完全满足宝宝的需求,任何一滴母乳都是珍贵的,都饱含着您对宝宝无私的爱。放平心态,相信自己的身体,享受与宝宝共同成长的每一刻。愿每一位妈妈都能在母乳喂养的旅程中,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,享受这份独一无二的亲密体验!

2025-10-12


上一篇:母乳喂养奶量解析:宝宝每天究竟需要多少毫升母乳?

下一篇:母乳妈妈必看:乳头护理全攻略,告别疼痛烦恼,喂出健康好宝宝!